面向800平方公里的巢湖,坐落着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安徽创新馆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全馆由三栋独立的场馆组成,三大主题场馆交织关联,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为核心,形成“聚集展示、捕捉寻找、研发转化”的环形功能链,是安徽创新发展的引领性工程。
量子魔盒、稳态强磁场装置、托卡马克装置……走进安徽创新馆,科技感、现代感、未来感扑面而来,这个“创新网红”馆里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截至目前,安徽创新馆已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130多场,发布创新成果1500多项。累计征集展示创新成果展品1600余件,接待社会公众20多万人次,培养技术经理人近200名。
近日,由吴江区委宣传部主办、吴江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时代的脚步”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行走长三角 携手绘‘红’图”新闻行动走进安徽合肥,探寻安徽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先进制造经验。
与科技创新的不解之缘。在安徽创新馆的序厅里,记者重走了安徽的创新之路,感受了安徽的创新历程。“创新是刻在安徽人骨子里的‘基因’,这要从小岗村说起。”安徽创新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中国地理与文化的南北过渡地带,安徽人民具备地缘与人文的天然优势,兼容并蓄南北文化之长,革故鼎新开历史风气之先。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在全国率先推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同年,全国科技大会胜利召开,安徽277项优秀科技成果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成立。2004年,安徽省合肥市获批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此,安徽的创新之路走上了“快车道”。
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安徽启动建设;2016年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合芜蚌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同年,由安徽中国科大主导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不仅有助于我国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构建,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还将加深人类对量子力学的理解。
2020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参观了安徽创新馆,对安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的积极进展表示肯定。他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当前,安徽全省上下正大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推动形成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局的省域创新网络格局。2020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较上年上升2位,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在安徽创新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展区,记者体验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全新生活。一台110寸8K智能显示终端摆在展厅中,据安徽创新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由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超高清显示屏,采用京东方(BOE)独有的ADSOS超硬层技术,视角达到178度,亮度达600尼特(nit),分辨率为7680×4320,是目前主流高清电视分辨率的16倍。
安徽创新馆内的“黑科技”随处可见。“这台是无接触自助挂号机,虚拟按钮通过数字影像悬浮在空气中,使用者无需接触设备,就能直接在空气中点击,完成挂号、预约、缴费等一系列程序。”安徽创新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由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接触自助挂号机,彩色按键其实是投射在空气中的全息影像。疫情期间,45台该类型无接触自助挂号机陆续发往安徽省内16个市19家三甲医院及武汉市4家医院,为防疫贡献了力量。
空中影像形成的关键在于等效负折射率平板透镜。3年磨一剑,东超科技在2019年年底实现透镜量产,正式投入市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疫情下的现实需求给东超科技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东超科技还把该技术应用于电梯,2020年3月2日,首台无接触电梯按钮终端在合肥高新区正式投用。
安徽创新馆内各类创新成果产品都是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的缩影。据悉,近年来,安徽省顺应全球产业变革趋势,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新格局。2019年,合肥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和铜陵市先进结构材料4个新兴产业集群入列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截至2020年5月,安徽省共认定26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37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51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成为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重要后备力量;累计认定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1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0家、企业技术中心90家,拥有省工程(重点)实验室26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2家。